西安钟楼是国内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一座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钟楼处于西安的中心地带,是古城的地标之一,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西安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西安的鼓楼,原先在西边的广济街上,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在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将钟楼迁徙到了鼓楼东边,今天的位置。
西安钟鼓楼,矗立千年的城市地标,承载十三朝古都的历史脉搏,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更是一座立体的、可触摸的“活态历史博物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钟鼓楼研学教育基地依托这两座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钟鼓楼建筑群,以“触摸历史脉搏,传承中华文脉”为核心理念,为广大青少年及研学团体打造集历史探究、文化体验、科技互动于一体的高品质研学实践平台。
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 1384 年),雄踞西安城市中心,是古城当之无愧的地标之一。其建筑规制恢弘大气,采用重檐三滴水式结构,四角攒顶覆盖流光溢彩的琉璃瓦,细节处尽显明代建筑艺术的精湛与典雅,堪称中国古代钟楼建筑的杰出代表。自 1956 年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钟楼始终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建筑价值,成为研究明代都城礼制、建筑技术与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为研学活动提供了直观的古建艺术与历史知识学习样本。
依托钟楼与鼓楼的历史价值、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西安钟鼓楼研学教育基地构建了以实物观察、实景感知为核心的研学模式。基地配备专业研学导师团队,导师均具备历史、文物或建筑相关专业背景,能引导学员深入了解两座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细节与文化意义,帮助学员建立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都城文化的基础认知,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
作为西安文化研学的重要标杆,基地始终致力于让千年钟鼓楼的历史魅力与文化价值被更多人感知,成为连接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
研学亮点
西安钟鼓楼研学,以千年钟鼓楼为文化载体,在课程设计与体验打造上形成多重亮点,既打破传统研学的单一模式,又精准适配中小学学生成长需求,让文化传承更具深度、实践体验更具温度。
1.“活态文物” 作课堂,实现文化感知沉浸式
以西安钟楼、鼓楼两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研学场景,摒弃“图片讲解 + 文字灌输” 的传统形式,将千年建筑本身转化为 “活教材”。学生可近距离触摸钟楼的木质构件、观察鼓楼的 “二十四节气鼓” 纹样,聆听景云钟与闻天鼓的原声回响,甚至在顶层观景平台俯瞰古城格局,直观感受 “晨钟暮鼓”的古代计时体系与 “中轴对称” 的都城规划智慧。这种 “置身历史场景” 的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古建原理变得可感可触,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立体认知,避免文化学习的“空泛化”。
2.“通识 + 专项” 双课程,满足学段需求分层化
方案针对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差异,构建 “基础通识 + 深度专项” 的课程体系:《闻钟鼓韵》课程以 130 分钟紧凑行程,覆盖钟鼓楼历史、建筑、报时文化等核心知识,搭配趣味手作,适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启蒙认知” 需求;《古建八大作》课程则在通识内容基础上,增设 “彩画作、木作” 等专项课堂,通过技艺讲解、实物演示与深度研讨,满足初高中学生 “探究深化” 需求。这种分层设计既避免了 “低年级听不懂、高年级学不深” 的问题,又让每个学段学生都能在适配的课程中获得知识进阶,实现 “因材施教” 的研学目标。
3.“看听做思” 全链条,推动能力培养一体化
方案突破 “参观即研学” 的浅层模式,构建 “观察感知 — 动手实践 — 思考探究” 的完整学习链条。学生在钟鼓楼参观中 “看建筑、听故事”,建立知识基础;在 30 分钟钟楼模型拼搭环节 “亲手做”,将古建结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锻炼空间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在《古建八大作》的专题课堂中 “深度思”,通过小组讨论、技艺辨析,探讨传统营造技艺的当代价值,培养跨学科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全链条设计让研学不再是 “单向输入”,而是 “主动建构”,助力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与思维的同步提升。
研学目标
西安钟鼓楼研学课程立足中小学学生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以千年钟鼓楼为实景课堂,通过参观探究、专项学习与动手实践,助力学生在历史文化与传统建筑的浸润中实现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 夯实文化认知,构建历史与建筑知识基础
引导学生走进钟鼓楼,初步了解两座建筑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及 “晨钟暮鼓” 的传统计时文化,感知明代建筑的整体风格与特色,知晓传统建筑技艺的基本内涵。帮助学生跳出课本局限,将抽象的历史、建筑知识与实物场景结合,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框架,为后续文化学习积累鲜活素材。
2. 强化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借助钟楼模型拼搭或者古建筑工艺复原等动手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参观观察、课堂互动与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归纳总结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逐步提升探究学习能力与跨学科思维,适应中小学阶段综合素质培养需求。
3. 厚植文化情怀,树立文化自信与责任意识
让学生在感受钟鼓楼建筑之美与历史底蕴的过程中,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初步建立文化认同感;结合钟鼓楼的文物保护价值与传统技艺的传承意义,引导学生认识文化遗产的珍贵性,树立文物保护意识与 “传承中华文脉”的责任意识,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少年。
研学受众
西安钟鼓楼研学课程,以中小学阶段学生为核心受众,精准匹配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为其提供适配性强、教育价值高的研学体验,具体受众群体及适配依据如下:
1.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3-6 年级)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的历史认知与动手能力,对具象化、趣味性的学习形式兴趣浓厚,是《闻钟鼓韵》通识课程的核心受众。课程中钟楼、鼓楼的实景参观环节,通过直观的建筑形态、“晨钟暮鼓”的文化故事,能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契合该学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钟楼模型拼搭手作环节,难度适中且充满趣味,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空间思维,又能让其在实践中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满足该学段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学习需求,帮助其初步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
2. 初中学生(7-9 年级)
初中学生已系统学习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与探究能力,可同时适配《闻钟鼓韵》通识课程与《古建八大作》主题课程。在《闻钟鼓韵》课程中,学生能结合课堂所学的历史背景,深入理解钟楼东迁、古代报时体系等内容,实现“课本知识与实景验证”的深度融合;在《古建八大作》主题课程中,“古建课堂” 涉及的彩画作、木作等传统技艺知识,可与初中美术、物理等学科知识联动,帮助学生构建跨学科认知框架。此外,课程中的观察、讨论环节,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契合该学段学生 “培养探究精神、深化学科认知”的成长目标,助力其提升综合素养。
3. 高中学生(10-12 年级)
高中学生具备成熟的思辨能力与文化理解能力,更适配《古建八大作》主题课程,同时可通过《闻钟鼓韵》课程深化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在《古建八大作》课程中,学生能以更高的视角分析传统营造技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传承意义,结合历史学科中 “古代都城文明”“文化遗产保护” 等知识点,开展深度思考与研讨,例如从 “古建八大作” 的技艺传承,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与创新,契合该学段学生 “培养批判性思维、树立文化自觉” 的需求;同时,课程对钟鼓楼文物价值的解读,能帮助学生从 “文化传承者” 的视角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厚植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为其形成成熟的文化认知奠定基础。
此外,课程也可作为中小学学校集体研学、校外教育机构文化实践活动的优选项目,为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学生团体提供定制化服务,确保每一位参与的中小学学生都能在研学中获得适配自身成长阶段的知识与能力提升,真正实现 “以学促思、以思践悟” 的研学目标。
认识景云钟
景云钟铭文可知景云钟是为景龙观特别铸造的。景龙观是盛唐时期最重要的皇家道观之一,由长宁公主宅第改建而成。长宁公主为唐中宗和韦后所生,韦后当政期间,公主倚势兼并多所宅第、场地甚至官衙。《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记载:“长宁公主,韦庶人所生,下嫁杨慎交。又取西京高士廉第、左金吾卫故营合为宅,右属都城,左俯大道,作三重楼以冯观,筑山浚池。帝及后数临幸,置酒赋诗。又并坊西隙地广鞠场。”1又据唐人韦述《两京新记》记载:“崇仁坊西南隅,景龙观,本长宁公主宅,既承恩,盛加雕饰,朱楼绮阁,一时胜绝。又有山池别院,山谷亏蔽,势若自然。中宗及韦庶人数游与此第,留连弥日,赋诗饮宴,上官昭容操翰于亭子柱上写之。韦氏败,公主随夫为外官,初欲出卖,木石当二千万,山池别馆仍不为数。遂奏为观,请以中宗年号为名。词人名士,竞入游赏。”2可以想见长宁公主的宅第应是一处占地面积颇大的园林式豪华别墅。
崇仁坊地处唐长安城的繁华地带(今西安市东大街以南、开通巷以东一带),“北街当皇城之景风门,与尚书省选院最相近,又与东市相连。按选人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因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由于是公主舍宅为观,景龙观里自然是保留了原来的山池树木、亭台楼阁和名贵花草等。这种环境幽雅又有皇家故事的道观无疑会吸引大批“词人名士”和普通大众前来游赏。开元三年(715),名士苏颋为才子裴耀卿饯行作诗《景龙观送裴士曹》:“昔日常闻公主第,今时变作列仙家。池旁坐客穿丛蓧,树下游人扫落花。雨雪长疑向函谷,山泉直似到流沙。君还洛邑分明记,此处同来阅岁华。”4两人惜别的场所就选在了环境清雅优美的景龙观,这样一来,本是公主私密空间的景龙观成为一个闲暇休憩的大众空间。
景龙观不仅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有显要的政治地位,从观名的修定、观主的选任以及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等等,都可以感受到景龙观持续受到李唐皇室的特殊关照,尤其是在唐玄宗时道教发展的巅峰期。
唐朝不少学养精深的道教领袖曾奉敕在景龙观修行或主持道观事务。“景云二年,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被召,止于此观。睿宗继位,称(叶)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依旧为道士,止于京师之景龙观。《张探玄碑》记载碑主张探玄“开元初,补西京景龙观大德,恩诏供奉。《云阜山申仙翁传》载“仙翁姓申,名泰芝,字广祥,家世洛阳人……帝(玄宗)称为仙翁,赐号大国师,敕旨住持玄真观事。许其出入禁廷,主领玄教”。(开元)九年三月,置石柱于景龙观,令天台道士司马承祯依蔡邕石柱三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开元廿三年太岁乙亥九月丙辰朔十七日丁巳,于河南府大弘道观,敕随驾修祁禳保护功德院,奉为开元神武皇帝写一切经,用斯福力,保国宁民。经生许子颙写,修功德院法师蔡茂宗初校,京景龙观上座李崇一再校,使京景龙观大德丁政观三校。天宝十三年(754),唐玄宗尊“睿宗谥曰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把原本以中宗年号命名的景龙观改为以睿宗谥号命名,景龙观随之改名玄真观。
唐朝有在帝后的忌日“行香”的规定。“凡国忌日两京定大观、寺各二散斋,诸道士、女道士及僧尼,皆集于斋所,京文武五品已上与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以退。”11代宗大历七年(772)四月,先天观道士、检校殿中监申甫上言,“玄真观、开元观、望天观并载先帝圣谥,请至讳日各于其观行香。从之。12唐武宗会昌年间颁布在道观开设俗讲这种受民众喜欢的形式,用以教化。“会昌元年正月,敕开讲道教,左街令敕新从剑南道召太清宫内供奉矩令费,于玄真观(景龙观)讲《南华》等经。